活性污泥法工藝控制
¥29
購買
作為依靠重力作用進行固液分離的沉淀池,其沉淀物稱為泥(與水的密度差相對較?。?;而以沉淀無機固體為主的裝置,通稱為沉砂池,其沉淀物主要是砂粒、煤渣等密度較大的無機顆粒。
1沉淀池的類型在污水處理中按沉淀池的用途和工藝布置不同,可粗略分為:
(1)初次沉淀池。設置在沉砂池之后,作為化學處理與生物處理的預處理,可降低污水有機負荷。
(2)二次沉淀池。用于化學處理或生物處理后,分離化學沉淀物、活性污泥或生物膜。
(3)污泥濃縮池。設在污泥處理段,用于剩余污泥的濃縮脫水。
按沉淀池內(nèi)水流方向不同,可分為平流式沉淀池、豎流式沉淀池、輻流式沉淀池。
另外,還有根據(jù)“淺池理論”發(fā)展起來的斜板(管)沉淀池。斜板沉淀池又可根據(jù)其水流方向分為同向流(水流與污泥方向相同)、異向流(水流與污泥方向相反)、側(cè)向流(水流與污泥方向垂直)三種形式。
2沉淀池的選用在選用沉淀池之前,一定要先了解每一種沉淀池的特點和適用情況,然后再結(jié)合使用要求和本地的具體情況選擇沉淀池,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:
(1)原水的水質(zhì)、水量,以及出水的要求。
(2)能提供的場地條件。不同類型沉淀池選用時會受到場地條件的限制,有的平面面積較大而池深較小,有的池深較大而平面面積較小。
(3)氣候條件。溫度較低時,水的黏度大,沉降性能不好;寒冷地區(qū)冬季的結(jié)冰問題。
(4)運行操作要求。
(5)投入建設經(jīng)費和運行費用要求。
3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的構(gòu)造與理想沉淀池最為相似,為一長方形水池,水在池內(nèi)水平流動,從一端流入,從另一端流出。平流式沉淀池由進水裝置、出水裝置、沉淀區(qū)、緩沖區(qū)、污泥區(qū)及排泥裝置等組成。如圖2-4所示為鏈帶式平流式沉淀池。
(1)進水裝置。進水裝置一般由配水槽和擋流板組成,與絮凝池合建時,常采用穿孔墻。其作用是消能,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整個進水斷面上,并盡量減少擾動。擋流板入水深不小于0.25m,一般為0.5~1.0m,高出水面0.15~0.2m,距流入槽0.5~1.0mm。穿孔墻的孔口流速一般不宜大于0.15~0.2m/s,孔洞斷面沿水流方向漸次擴大,以減小進水口射流,防止絮凝體破碎。
(2)出水裝置。出水裝置一般由流出槽與擋板組成,在流出槽上設自由溢流堰、鋸齒形堰或孔口出流等。其作用是控制沉淀池內(nèi)的水面高度,且對池內(nèi)水流的均勻分布有著直接影響.擋板主要是防止浮渣隨水流走。擋板入水深0.3~0.4m,距溢流堰0.25~0.5m.
溢流堰要求嚴格水平,堰口最大負荷:初次沉淀池不宜大于2.91/(s·m),二次沉淀池不宜大于1.7L/(s·m),混凝沉淀池不宜大于5.8L/(s·m)。如果出水負荷較大,可以增加出水堰長,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多槽出水。采用孔口出流不需擋板,孔口在水面下12~15cm.
孔口出流流速為0.6~0.7m/s,孔徑20~30mm。
鏈帶式平流式沉淀池
(3)沉淀區(qū)。進水裝置和出水裝置之間的區(qū)域,用于可沉顆粒與水的分離。有效水深一般為2~4m,每格沉淀池的長寬比不小于4,長深比不小于8,如果采用機械排泥,應考慮排泥設備的跨度。
(4)緩沖層。在沉淀區(qū)下面0.5m左右的區(qū)域,作用是避免已沉淀污泥被水流攪起以及緩沖沖擊負荷。采用重力排泥時緩沖層的高度設為0.5m,機械排泥時緩沖層的上緣高出刮泥板0.3m。
(5)污泥區(qū)。位于沉淀池的最底部,其作用是貯存、濃縮和排出污泥。一般在池的前部設有污泥斗,池底有一定坡度坡向的污泥斗,坡度不宜小于0.01,以保證污泥順底坡流入污泥斗中。為減少池深,也可采用多斗排泥。污泥斗斜壁與水平面的傾角為:方斗60°,圓斗55°。排泥方法一般有靜水壓力排泥和機械排泥。
靜水壓力排泥是依靠池內(nèi)靜水壓力將污泥通過污泥管排出池外。其排泥裝置由排泥管和泥斗組成。靜水壓力要求為:初沉池不小于1.5m.生物膜法后的二沉池不小于1.2m,生物反應池后的二沉池不小于0.9m,排泥管管徑不小于200mm。
目前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采用機械排泥。機械排泥是利用機械裝置,通過排泥泵或虹吸將池底積泥排至池外。機械排泥裝置有鏈帶式刮泥機、行車式刮泥機、泵吸式排泥和虹吸式排泥裝置等。吸泥機式排泥與行車式刮泥機有點相似,吸泥機安裝在一桁架上,吸泥口插人污泥區(qū),整個桁架利用電機和傳動機構(gòu)在沉淀池壁頂?shù)能壍佬凶?,在行進過程中,將沉淀池底部的積泥吸出并排入排泥溝。采用吸泥機可使集泥與排泥同時完成,沉淀池底部不需坡度,也不用設污泥斗。機械排泥裝置的行進速度一般為0.3~1.2m/min。
3.2平流式沉淀池的設計平流式沉淀池的設計應符合《室外排水設計規(guī)范》(GB50014一2006)的要求。平流式沉淀池的設計,主要是確定沉淀區(qū)、污泥斗的尺寸,池總深度,進、出口設備及排泥設備等。
沉淀區(qū)的計算:在無沉淀試驗資料時,可按沉淀時間(t)及出水流速(u)計算。
池底坡度:如采用刮泥機時,縱坡的坡度為0.01~0.02.橫坡的坡度為0.05。
為了保證所沉積污泥不被重新卷走,沉淀區(qū)以下與污泥區(qū)應保持一定的緩沖層高度,如無機械排泥措施時,采用0.5m,如有機械排泥時,緩沖層上緣應高出刮泥板0.3m。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